心 平 健 康 学 -- 北 京 心 平 健 身 有 限 公 司 网 站
心平入门 创始人 理论规律 耐寒耐热 联系我们
学习培训 心理调病 学习资料 心平论文 返回首页

第七十二讲 用“心”修补房间隔缺损

王中平

  房间隔缺损,简称房漏,是先天性心脏病的一种。其发病原因是由于在胎儿发育期间,母体感染病毒、细菌、或患有某种疾病所致。待胎儿出生后,使左右房间隔不完整,出现缺损。如病情较轻,一般在孩子一周岁左右可自行修复闭合,否则将会终生患病。
  现代医学知识告诉我们,由于左心房的压力高于右心房,在房间隔不完整的情况下,血液就会经缺损处,流入右心房,进而再从右心房,压到右心室,再经上下腔静脉压到肺静脉,而肺静脉中流动的是富含氧气的动脉血,直接参与全身的体循环,这样就会给全身带来不良影响。起初,因为人体心脏代偿功能的存在,平时没有明显的不适感觉存在,患者自己可能不知道患有此病,只是在感冒、劳累等诱发因素下,才会出现心悸、乏力等症状,服用一些对症药物就能起到缓解病情的作用。但随着年龄的增长,心脏的代偿能力逐渐减弱,房间隔受损的情况会越来越严重,由于血液不断的被异常的压向右心房,久而久之,就会加重右心房室的压力,形成右心室肥厚,造成右心衰,出现颈静脉怒张,肝脾肿大,重力性水肿,并常有心悸、胸闷、气短、咳血等不适症状出现。现代医学对此病的治疗方法,只能采用手术疗法,药物对此病没有疗效,而心脏手术相对风险较大,费用高,因此很多患者不愿接受手术治疗。
  因为房间隔是左、右心房之间的隔,它的作用是不让动脉血和静脉血混在一起,以保证动脉血的含氧质量。心平健康学根据中医全息取象比类的法则,认为富含氧气的动脉血对应的是有用的、有需要的人事物,而静脉血对应的是没用的或用过的人事物。因此,房间隔缺损的对应心理就是把有用、需要的人、东西等放到没用的地方了。对此而产生的不平心理可影响房间隔。而房间隔受损的程度,与心里对事物定位的严重程度、对此的较劲程度成正比。
  在一次学习班上,一位年轻女士说她感到自己有心悸、胸闷、气短等症状多年,平时总认为是工作紧张、劳累造成的,但觉得自己还年轻心脏不会有问题,所以从来没有往这方面想过,前几天学校给全体教职工体检,在做心脏检查时发现心脏有杂音,后经心脏超声检查,才发现她的心脏有房间隔缺损的问题。医生告诉她,她现在还年轻,所以病症不明显,但随着年龄的增长,心脏的代偿能力会越来越差,手术效果和难度也会相应加大,所以让她尽早考虑做手术。可她怕做手术,就问我用心平健康学的方法,能不能治疗房漏。
  我把上述与房间隔缺损的有关心理向她讲解了一遍,问她以往有没有与此类似的心理。她说:“我是一名大学教师。从小就爱较真,分辨心很强,由于所受家庭教育的影响,平时崇尚并追求‘完美’,特别不能原谅社会上不良现象的存在。而在我们学校就存在着很多人浮于事的现象,很多没有工作能力、没有业务水平的人占据着重要的工作岗位,进修、出国学习的机会也被他们利用职权据为己有,而那些有真才实学的人,却被排挤在外,得不到重用,只得做一些没有重要价值的工作。这不就是把有用的人才,放在了没用的地方,不能让他们人尽其才发挥作用,而让没用的人占了有用的地方吗?比如前不久,我们学校有一个到国外进修的名额,我的一位同事,不论是专业知识能力、外语水平,还是其他条件,在学校都是名列前茅的,大家都认为应该让他去学习。可结果是让一个校长的亲信去了。我们都觉得这事很不合理,就是让一个没用的人去做了这件重要的事。您说这事是不是使我病情加重的原因之一?”
  我回答她:“这件事只是你发病的诱因之一。从前面你对自己的描述来讲,你的思维逻辑就不自然,你的病与你的人生逻辑有关。不是说你的想法错了,而是不符合自然了。你所提到的知识、学历、工作能力等,其实在每个人的一生中,只是一个点,而不是全部,这些对人生只能起到调节作用,而不是决定作用,不能代表一切。而很多有知识的人往往容易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去衡量、评价一切,这就难免使他们看问题有片面性和偏激点,只要遇到的事物跟他所学到的知识有不同,就有强烈的抵触感,有强烈的亢奋心理,这就必然会有平衡。反回来讲,一个人做什么都是一帆风顺,也不一定是正作用。从自然平衡的角度来讲任何人的一生都是在起伏当中度过的,如他能坦然地面对不顺与挫折,对他来讲就是一种造就,那么挫折就是提高人生层次的机会,如果不明白这些道理,只是一味的怨天尤人,其结果就是毁灭,就是被自然淘汰。”
  几周后,这位学员在学习班上谈到自己的体会时说:“经过上次的学习,我对人生的理解在道理上加深了认识,在思维上转变了观念,把自己过去的所有相关事情一件件的反思了一遍。到现在为止,心脏不适的症状已基本消失了,感到自己像是变了一个人。心平健康学不仅治好了我的病,强健了身体,关键还在于让我更好的理解了人生,理解了自然的平衡法则。使我认识到一切事物都遵循平衡理论。再遇上什么事,我会尽量用平衡理论去考虑,同时让自己有一颗平常心,认识到“存在即合理”的法则。以前我给自己输入了一套“亢奋”和“好”的程序,不仅对自己,对丈夫、孩子也是这样,使我们活的都很累。现在我用平衡理论重新为自己及家人输入了一套“自然”的“平衡”程序,我感到轻松了许多,熟悉我的人都说我变了。前几天我又去医院做了检查。医生说已经听不到我的心脏杂音了,超声检查也显示房间隔缺损的情况比以前减轻了,医生还感到很奇怪地问我都做了什么治疗呢。”
  这位学员经过心理调整治疗后,原有的不适感觉消失了,但病理性改变仍然存在,这是因为这位学员对引发该病的心情平复了,但偏激的逻辑观点没有彻底转变。因为心情对应的是感觉,逻辑对应的是部位,行为定位的是表现。而且从精神到物质的转变也需要一些时间和过程。总之,身体与心情是密不可分的,你有什么样的心理就有什么样的身体,有一个平和宁静的心情、辩证自然的看待事物的思维观点,是获得身心双重健康的首要条件。

《中老年健身科学》 2008年第9期

返回目录


北京心平健身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| 京ICP备05027491号
Copyright © 2003 Beijing Xinping Health Co., Ltd. All rights reserv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