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 平 健 康 学 -- 北 京 心 平 健 身 有 限 公 司 网 站
心平入门 创始人 理论规律 耐寒耐热 联系我们
学习培训 心理调病 学习资料 心平论文 返回首页

第七十讲 我们活在错觉中

王中平

  如果我说“在我们的生活中其实存在着很多错觉”,您相信么?
  您可能会说“我的感觉都很真实,怎么会有错觉?”
  是的,我们的感觉很真实。但错觉正是建立在我们认为是非常真实的感觉之上的。
  人总是觉得快乐的时光是短暂的,而痛苦的时光是漫长的。同样的一段时间,如果在做自己喜欢的事,就会忘记时间的流逝,沉浸在快乐中;如果在做不喜欢的事,就会觉得是煎熬,并同时急切地盼望这样的时间快点结束。同样长度的时间,感觉却不同,这难道不是因我们的好恶而出现的错觉么?
  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很多,可以说错觉在生活中是比较普遍的。
  为什么会产生错觉呢?
  因为我们认识外界事物的时候,是以自己的感觉为基础的。也就是说我们只能认识自身所能感觉到的世界。但我们的感觉是有限的。比如我们只有一双眼睛,背后的情况就不容易看到,这是空间面的局限性。又比如我们只能知道过去和现在发生的事情,以后的事情没法预测,这就是时间面的局限性。还有最重要的一点,就是我们认识事物的方式是受自身的观念左右的。如果观念有偏激之处,那么我们是很难认识到事物的本质的。而我们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这点,于是把错觉看得非常真实。在错觉之上建立起来的人生观就容易极端、片面。然后再依据这样的人生观来衡量事物时,更容易出现错觉。于是错觉在循环中被加重。
  而错觉,让我们痛苦。
  有些家庭,丈夫爱喝酒,总喝得津津有味,妻子不理解,经常抱怨“那酒有什么好喝的呀,又辣又呛!”并且一见丈夫拿起酒杯来就烦。而丈夫呢,妻子越唠叨自己越要喝。其实两个人都有错觉。我问那位妻子:“你能说出喝酒的三个好处来吗?”回答说:“喝酒的好处?我一个也想不出来。”于是我让她回家询问丈夫,把丈夫说的三个喝酒的好处记在纸上,以后每当丈夫喝酒的时候就在心中默念这三个好处。过些日子,那位妻子再见到我的时候开口就说:“真是奇怪了!”我询问何事。她继续说:“回家之后,他又喝酒的时候,我想反正也是看着烦,就照您说的方法默念那三条喝酒的好处,以此分散些注意力。发现没有那么烦躁了。结果过了几天之后,我丈夫有天拿着酒杯对我说‘我怎么突然觉得喝酒没什么意思了呢。’原先拦都拦不住的,没想到他自己说出这种话。”我说:“这不奇怪,因为你们都在逐渐走出这个错觉。”
  喝酒在有些家庭中是个比较普遍的矛盾,妻子觉得酒没有任何好处,而丈夫就是要喝,因此而争执。其实各自的感觉中都有错觉,并因此而痛苦。还有另一种情况。妻子觉得丈夫不会喝酒,在外面办事的时候就缺少一种沟通的方法,又或者觉得不会喝酒没有男子汉气概之类的,为此而不满。其实这也是错觉。
  不管是喝酒与不喝,都不觉得痛苦,那才是解脱。喝酒有好也有不好。我们要用辩证的观点从多个角度看事物,只有好或是只有坏的事情是不存在的。首先要理解丈夫,可能他也是因为错觉才这样做的。还有就是,自己的痛苦其实是源于自己的错觉,并不是别人的行为本身。所以当我们觉得痛苦的时候,要想到这是因为自己有错觉,并主动修正自己的错觉,这样来断开痛苦的循环。而最初产生的错觉有其本身的原因,我们将在别的文章里解说。
  还有家庭中的很多其他的事情也是同样的道理。当我们觉得痛苦的时候不要先去找对方的错误,而是想想自己有什么可以改进的。我们可以改变的只有自己,而在互动的人际关系中,我们自己的变化可能会引发对方的改变。实际上往往当我们改变了之后,即使对方没有变化,因为我们不再痛苦了,所以以为是对方变了。
  上面的例子说的是厌恶的错觉,下面再说一个关爱的错觉。
  父母关心爱护子女,希望孩子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。这本没有问题,但是父母的错觉可能会使对孩子的要求偏离现实。因为除了美好的愿望以外,还有很多其他的因素需要考虑。如果能够考虑的比较全面,那么提出来的要求也就更加合理。错觉越严重,要求中偏离现实的成分就越多,不光是无法实现,还会使父母和孩子都很痛苦。很多父母可能要求孩子要好好读书,以后可以找到好的工作,可以出人头地。对于有的孩子来说这样的要求就是合理的,但是对于学习能力不高或者对学习有厌恶情绪的孩子来说,这要求就不客观了。
?  物理学中的牛顿第三定律告诉我们:作用力与反作用力,大小相等、方向相反并作用在一条直线上。其实这个定律在人际关系中也同样适用。你用的力越大,受到的反作用力就越大。很多父母抱怨孩子逆反,其实是因为自己对孩子用的力太大了,孩子自然才会通过叛逆来给父母以反作用力。
  还有的父母对孩子生活上非常关怀,为了让孩子身体健康强壮而挑有营养的食品给孩子吃。如果孩子爱吃,这样做父母和孩子都觉得好,那么就说明这种需要是客观的。但如果孩子不爱吃,父母还坚决地要孩子吃的话,这时其实已经不是因为孩子需要营养才这么做的了,而是在满足父母自己的心理需要。是父母在孩子需要营养这个问题上有错觉了,才会产生了执著。
  当我们对别人好,以为别人需要我们这么做的时候,就比较容易产生错觉。比如我们为对方全心全意地付出,可是对方不但不领情,甚至表现出厌烦时,付出的人往往会很伤心,觉得自己的付出没有得到回报,自己的真心不被人理解。其实对方可能觉得根本不需要,只是因为知道是好心而一直没法拒绝,又或者对方也有其自身的错觉。这就是由于我们有个错觉,以为对方很需要而造成的。所以当以后碰到自己的付出没有得到别人的回报或认同时,想想自己是不是没有现实地考虑对方的需要,而只是在满足自己内心的需要。如果只是为了自己的需要,那么我们就不用要求对方做什么了。
?  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错觉,并因此引发痛苦。以前当您感到痛苦时,可能会在外界环境中找原因,那么希望您看过这篇文章之后,可以转换一下观点,考虑一下是自己有什么错觉。当我们不断地修正错觉时,生活就会越来越轻松了。

《中老年健身科学》 2008年第7期

返回目录


北京心平健身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| 京ICP备05027491号
Copyright © 2003 Beijing Xinping Health Co., Ltd. All rights reserved.